2014年12月9日星期二

孙子眼中的祖父

这题材几年前就曾经想写,却一直搁着,搁着就忘了。直到前一阵子和同事谈起宗教课题,无意间提起了祖父。他在我记忆里朦胧的身影再次在我脑海里浮现。

祖父他是我的月老。

祖父他在我念中三时去世。去世时我还是个15岁的毛头小子。那一年是1999年。为何牢记?因为同一年我遇上了我的初恋-我目前的老婆。我一直都深信这是祖父留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-一份姻缘。

那年祖父去世,爸担心祖母留在祖家睹物思人,而临时安排了旅行,带她去散心。妈,姐,三姑姑,堂哥和我也随行,选择了跟旅行团到浮罗交怡 (Pulau Langkawi)。就是这一次的安排,注定了我和老婆年少时的相遇,到后来的相识,相恋到成家。所以,我衷心感谢他老人家,就算他是无心插柳。

祖父影响我的,还有信仰。他让我自小相信因果循环,立志多帮助人。

祖父生前是个庙祝。他建造了属于自己的神庙-碧云宫,且多年来替人消灾解难。从亲戚口中大略知道,祖父年轻时像平常人一样打份工,是个建筑工头。就在他三十多岁时,常发个同样的梦,有股力量要他帮助人。当中的故事曲折我不清楚,可是不久以后,他就建造了他的神庙,当起了庙祝。

祖父怎么得到神助,怎么懂得施法我不知道,只知道他当了庙祝后,自己学了中医。在成长的岁月中,我看过无数次庙里进行的起乩施法。我只能说我相信我眼前所看到的。可惜的是,在我懂事以后,祖父他已很少上阵,而改由他儿女,就我伯伯姑姑他们施法。他就成了个挺有威严的顾问,指点一切。我也从未幸运或不幸运的看到过神灵或亡灵,自小都只是从旁帮忙着点香、供奉水果、担担抬抬的。

我亲眼看过不少次起乩和驱鬼仪式和度过与众不同的神诞和鬼节。但我可以说,这一切都不如电影情节般恐怖,也没在我成长过程中留下任何阴影。

说也奇怪,如此类推,我本应该要是个虔诚的佛教或道教徒,甚至当个乩童或庙理事,但我偏偏算是个宗教自由人。我没宗教,但却有很强的信仰。祖父没有强制老婆儿女、内孙外孙承续他的本领,也没有反对家人选择他们所追随的宗教信仰。而这么多年来,神庙里的礼拜,上香祷告,甚至是施助于法事,对我来说反而是亲戚间的家俗。

但祖父最令我敬佩的,是他一手包办他自己的身后事的责任和气概。

祖父那一辈的,都是些宁愿把钱埋到地下也不肯把钱放进银行的传统人,思想守旧。别以为我夸大,我爸就亲眼看他从祖屋后的菜园里把部分积储给挖出土。所以祖父这包办身后事的壮举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。

祖父患上癌症后,前看了西医,后自己配中药调理,都不见起色,仿佛知道自己时日无多,就自动自发的编排自己的身后事。在这一环,我一直都怀疑他和神灵沟通了,但无法获得证实。他自己看自己坟地的风水、定做自己的墓碑、聘请斋堂、决定打斋天数,再和老婆孩子交待身后事、划分家产。这一切他都做得井井有条。

完成了不久,他也离开人世了。

不记得我在他丧礼上有流过泪,毕竟我和祖父的关系并不算很亲,加上那时的我还幼嫩,和他有很大的代沟。但我记得他的亡灵至少回过祖家三次,每次都附在拥有仙骨的四姑姑身上。最后一次,他还咐嘱说他在那一边很忙,很多“人” 需要帮助,提醒我们烧座藏经阁给他办事。那时距离他去世已有一段时间,大家也已习惯了少了他的日子。我还调皮的挽着妈问:我可以问祖父他那一边的世界怎么样的吗?烧的纸扎不是都只是纯孝心,真的收到的吗?妈把食指竖在嘴前:小孩子别问太多! 

祖父离世至今已足有 15 年。

这多年以来,在和同事朋友谈起彼此的身世时,我都难免还会常提起祖父。他在我心中留一席位,永远都是那个有威严、有责任感、有气概的祖父。

要是他还健在,我想好好认识他。我相信我们会有不少的话题。


2014年12月8日星期一

又到了 2014 年的尾声

主题放“又”不是因为我过了两个2014年,而是感觉每到年尾,时间都过得特别快。年头所定下的目标和到目前所完成的,还有一段距离。所以这“又”里夹着了不少唏嘘和感叹,因为目标又没完成。

在时间的逼促下,我在这两个月里看书的时间的确多了。本来以为今年的目标,十二本书是遥遥无期了,却竟然给我迎头赶上,在两个月内看完了三本书,其中还包括了莫言的长篇小说《生死疲劳》。上个月才刚购买的 Kindle 5 也提高了我的阅读兴趣。我真爱上了这小东西。

一直看着剩下未完成的目标,盘算着十二月里所余下的日子,还真的难度很高。开始悔不当初,为什么总是让惰性拖呀拖,慢着慢着这就年尾了。值得庆幸的是,十二月是实实在在的,公公平平的,给所有人它的三十一天。

接下来就看我了。

前阵子收拾书房时,找到了一篇我手抄的《掌握时间的原则》。没记错,原文是从刘墉老师的著作里读来的。

1) 决定事情缓疾、轻重,以优先顺序来安排时间,免得该做的到头来没有做。
2)以大的时间做大的事情,以小的时间做小事,绝不将大时间打碎,用来处理琐事。
3)以速度换取时间,将争取到的小时间,集中为较大的。
4)如果可以,在同一时间,做更多的事情,使时间多元化。

老实说,第一次到现在已读过无数遍。每一次看都会有不同的体会。

在这2014年的年尾,它再次像个闹钟一样唤醒了我。